1、恩物: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培尔设计的一套玩具和材料,共6种,旨在帮助幼儿进行游戏和学习。
2、蒙台梭利教具:由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设计,共14种,用于培养儿童的感官能力,促进智力发展。
3、游戏指导的“三段论式”:源于前苏联学前教育学,将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分为开始、进行和结束三个阶段。
4、剩余精力说:代表人物有德国的席勒和英国的斯宾塞。此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和高等动物消耗多余精力的无目的活动。
5、生活预备说:德国格鲁斯提出,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无意识的准备,是练习本能和技能的手段。
6、复演说:美国霍高尔提出,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,儿童游戏是重现进化过程中祖先生物的行为和活动。
7、成熟说:荷兰拜敦代克认为,游戏是儿童操作物品进行活动,体现了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。
8、补偿说/发泄论:源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,游戏被视为儿童的精神发泄,可以缓解心理紧张和减少忧虑。
9、同化:儿童在某个情景中使用已有的图式或技能完成活动。
10、顺应:儿童为达成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或技能。
11、内驱力:有机体的需要状态,能够激发或推动行为,提供行为的动力。
12、探索动作:对事物的性质、事物间关系、事物变化以及动作与自身变化之间关系的考察,是感知觉的联合运动。
13、机能性角色:儿童通过模仿具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来标识模仿对象。
14、互补性角色:角色扮演依赖于另一方的存在。
15、内部动机:活动本身来自于活动主体自身的需要。
- 随机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