雪是由冷却水滴持续附着在冰晶上,逐渐增大而形成的。混合云是最有利于雪形成的云类型,它由小冰晶和过冷却水滴共同组成。当空气对冰晶来说已经达到饱和,但对水滴来说还未饱和时,云中的水汽会在冰晶表面凝华,而过冷却水滴则会蒸发,从而导致冰晶迅速增长。此外,过冷却水非常不稳定,一旦受到触动就会立即冻结。因此,在混合云中,过冷却水滴与冰晶碰撞后,会冻结并沾附在冰晶上,使其迅速增大。当冰晶增长到能够克服空气阻力和浮力时,它们会落到地面,形成雪花。
雪花的晶体大小与水汽凝华结晶时的温度密切相关。天气越冷,气温越低,雪花晶体越小。在非常严寒的天气下,形成的雪花晶体直径往往不到0.05毫米。气象科学家观察到,当空中温度在-8℃至-5℃之间时,形成棱柱状冰晶;在-5℃至-3℃之间时,形成针状冰晶;而在-3℃至0℃之间时,生成薄薄的六角板状冰晶。可见,在-3℃至0℃的温度范围内,雪花形状最大、最完整。在非常严寒的天气下,形成的雪花晶体反而很小,几乎肉眼看不见,只有在阳光下闪烁时,人们才能发现它们像细粉状,这种雪被称为干雪。
参考资料:中国天气网——雪的形成原理
- 随机文章
标签 物理现象雪是怎么形成的
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