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辉网络

智辉网络

伤寒论,升降出入,无器不有_赤石脂禹余粮汤原文

admin

本文目录一览

禹余粮别名

伤寒论,升降出入,无器不有_赤石脂禹余粮汤原文-第1张-游戏资讯-智辉网络

禹余粮别名有余粮石、白禹余、太一禹余粮。

禹余粮,本品为块状集合体,呈不规则的斜方块状,长5~10cm,厚1~3cm。表面红棕色、灰棕色或浅棕色,多凹凸不平或附有黄色粉末。断面多显深棕色与淡棕色或浅黄色相间的层纹,各层硬度不同,质松部分指甲可划动。体重,质硬。气微,无味,嚼之无砂粒感。使用于涩肠止泻,收敛止血,止带。

本品甘涩性平,能涩肠止泻。治久泻、久痢者,常与赤石脂相须而用,如赤石脂禹余粮汤。本品质重味涩,能收敛止血,主下焦出血证。治崩漏,常与海螵蛸、赤石脂、龙骨等同用,如治妇人漏下方(《千金方》);若配人参、白术、棕榈炭等药,可用于气虚失摄之便血者。本品入下焦治肾虚带脉不固之带下清稀者,常与海螵蛸、煅牡蛎、白果等药同用。

药理作用:100%禹余粮的生品、煅品、醋品水煎液能抑制小鼠肠蠕动。生品禹余粮能明显缩短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,而煅品则出现延长作用。据报道禹余粮能促进胸腺增生,提高细胞免疫功能作用。

半夏+大枣

(半夏, 大枣) 共16个方剂使用:

半夏泻心汤,柴胡桂枝汤,柴胡加龙骨牡蛎汤,柴胡加芒硝汤,大柴胡汤,甘草泻心汤,葛根加半夏汤,黄连汤,黄芩加半夏生姜汤,生姜泻心汤,小柴胡汤,旋复代赭汤,附子粳米汤,射干麻黄汤,麦门冬汤,越婢加半夏汤

1.【半夏泻心汤】:半夏半升(洗)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(炙)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(擘)

? 1)【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】:

? ? 第149条.伤寒五六日,呕而发热者,柴胡汤证具,而以他药下之,柴胡证仍在者,复与柴胡汤。此虽已下之,不为逆,必蒸蒸而振,却发热汗出而解。若心下满而硬痛者,此为结胸也,大陷胸汤主之;但满而不痛者,此为痞,柴胡不中与之,宜半夏泻心汤。

? 2)【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】:

? ? 第10条.呕而肠鸣,心下痞者,半夏泻心汤主之。

2.【柴胡桂枝汤】: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(炙) 半夏二合半(洗)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(擘) 生姜一两半(切) 柴胡四两 桂枝一两半(去皮)

? 1)【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】:

? ? 第146条.伤寒六七日,发热、微恶寒、肢节烦痛、微呕、心下支结、外证未去者,柴胡桂枝汤主之。

3.【柴胡加龙骨牡蛎汤】:柴胡四两龙骨 黄芩 生姜(切) 铅丹 人参 桂枝(去皮) 茯苓各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(洗)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(熬) 大枣六枚(擘)

? 1)【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】:

? ? 第107条.伤寒八九日,下之,胸满、烦惊、小便不利、谵语、一身尽重,不可转侧者,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。

4.【柴胡加芒硝汤】:柴胡二两十六铢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(炙) 生姜一两(切) 半夏二十铢(本云五枚,洗) 大枣四枚(擘) 芒硝二两

? 1)【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】:

? ? 第104条.伤寒十三日不解,胸胁满而呕,日晡所发潮热,已而微利。此本柴胡证,下之以不得利;今反利者,知医以丸药下之,此非其治也。潮热者,实也。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,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。

5.【大柴胡汤】:柴胡半斤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(洗) 生姜五两(切) 枳实四枚(炙)大枣十二枚(擘)

? 1)【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】:

? ? 第103条.太阳病,过经十余日,反二、三下之。后四、五日,柴胡证仍在者,先与小柴胡。呕不止、心下急、郁郁微烦者,为未解也,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。

? 2)【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】:

? ? 第136条.伤寒十余日,热结在里,复往来寒热者,与大柴胡汤;但结胸,无大热者,此为水结在胸胁也;但头微汗出者,大陷胸汤主之。

? 3)【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】:

? ? 第165条.伤寒发热、汗出不解,心中痞硬、呕吐而下利者,大柴胡汤主之。

? 4)【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】:

? ? 第12条.按之心下满痛者,此为实也,当下之,宜大柴胡汤。

6.【甘草泻心汤】:甘草四两(炙)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(洗) 大枣十二枚(擘) 黄连一两

? 1)【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】:

? ? 第158条.伤寒中风,医反下之,其人下利,日数十行,谷不化,腹中雷鸣,心下痞硬而满,干呕心烦不得安。医见心下痞,谓病不尽,复下之,其痞益甚。此非结热,但以胃中虚,客气上逆,故使硬也。甘草泻心汤主之。

? 2)【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】:

? ? 第159条.伤寒服汤药,下利不止,心下痞硬,服泻心汤已,复以他药下之;利不止;医以理中与之,利益甚,理中者,理中焦,此利在下焦,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。复不止者,当利其小便。

? 3)【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】:

? ? 第10条.狐惑之为病,状如伤寒,默默欲眠,目不得闭,卧起不安。蚀于喉为惑,蚀于阴为狐。不欲饮食,恶闻食臭,其面目乍赤、乍黑、乍白。蚀于上部则声喝,甘草泻心汤主之。

7.【葛根加半夏汤】:葛根四两麻黄三两(去节) 甘草二两(炙)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(去皮) 生姜二两(切) 半夏半升(洗) 大枣十二枚(擘)

? 1)【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】:

? ? 第33条.太阳与阳明合病,不下利,但呕者,葛根加半夏汤主之。

8.【黄连汤】:黄连三两甘草三两(炙) 干姜三两 桂枝三两(去皮)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(洗)大枣十二枚(擘)

? 1)【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】:

? ? 第173条.伤寒,胸中有热,胃中有邪气,腹中痛,欲呕吐者,黄连汤主之。

9.【黄芩加半夏生姜汤】:黄芩三两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(炙) 大枣十二枚(擘) 半夏半升(洗) 生姜一两半(一方三两,切)

? 1)【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】:

? ? 第172条.太阳与少阳合病,自下利者,与黄芩汤;若呕者,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。

? 2)【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】:

? ? 第11条.干呕而利者,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。

10.【生姜泻心汤】:生姜四两(切)甘草三两(炙)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(洗)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(擘)

? 1)【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】:

? ? 第157条.伤寒汗出解之后,胃中不和,心下痞硬,干噫食臭,胁下有水气,腹中雷鸣下利者,生姜泻心汤主之。

11.【小柴胡汤】:柴胡半斤黄芩 人参 甘草(炙) 生姜(切)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(擘) 半夏半升(洗)

? 1)【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】:

? ? 第37条.太阳病,十日以去,脉浮细而嗜卧者,外已解也。设胸满胁痛者,与小柴胡汤;脉但浮者,与麻黄汤。

? 2)【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】:

? ? 第96条.伤寒五六日中风,往来寒热,胸胁苦满、嘿嘿不欲饮食、心烦喜呕,或胸中烦而不呕,或渴,或腹中痛,或胁下痞硬,或心下悸、小便不利,或不渴、身有微热,或咳者,小柴胡汤主之。

? 3)【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】:

? ? 第97条.血弱、气尽,腠理开,邪气因入,与正气相搏,结于胁下。正邪分争,往来寒热,休作有时,嘿嘿不欲饮食,脏腑相连,其痛必下,邪高痛下,故使呕也,(一云脏腑相违,其病必下,胁膈中痛)小柴胡汤主之。服柴胡汤已,渴者属阳明,以法治之。

? 4)【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】:

? ? 第98条.得病六七日,脉迟浮弱、恶风寒、手足温,医二三下之,不能食而胁下满痛,面目及身黄,颈项强,小便难者,与柴胡汤,后必下重。本渴饮水而呕者,柴胡汤不中与也,食谷者哕。

? 5)【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】:

? ? 第99条.伤寒四五日,身热、恶风、颈项强、胁下满、手足温而渴者,小柴胡汤主之。

? 6)【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】:

? ? 第100条.伤寒,阳脉涩,阴脉弦,法当腹中急痛,先与小建中汤;不瘥者,小柴胡汤主之。

? 7)【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】:

? ? 第101条.伤寒中风,有柴胡证,但见一证便是,不必悉具。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;若柴胡证不罢者,复与柴胡汤,必蒸蒸而振,却复发热汗出而解。

? 8)【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】:

? ? 第103条.太阳病,过经十余日,反二、三下之。后四、五日,柴胡证仍在者,先与小柴胡。呕不止、心下急、郁郁微烦者,为未解也,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。

? 9)【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】:

? ? 第104条.伤寒十三日不解,胸胁满而呕,日晡所发潮热,已而微利。此本柴胡证,下之以不得利;今反利者,知医以丸药下之,此非其治也。潮热者,实也。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,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。

? 10)【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】:

? ? 第144条.妇人中风,七八日续得寒热,发作有时,经水适断者,此为热入血室,其血必结,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,小柴胡汤主之。

? 11)【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】:

? ? 第148条.伤寒五六日,头汗出、微恶寒、手足冷、心下满、口不欲食、大便硬、脉细者,此为阳微结,必有表,复有里也。脉沉,亦在里也。汗出,为阳微;假令纯阴结,不得复有外证,悉入在里,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。脉虽沉紧,不得为少阴病。所以然者,阴不得有汗,今头汗出,故知非少阴也,可与小柴胡汤;设不了了者,得屎而解。

? 12)【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】:

? ? 第149条.伤寒五六日,呕而发热者,柴胡汤证具,而以他药下之,柴胡证仍在者,复与柴胡汤。此虽已下之,不为逆,必蒸蒸而振,却发热汗出而解。若心下满而硬痛者,此为结胸也,大陷胸汤主之;但满而不痛者,此为痞,柴胡不中与之,宜半夏泻心汤。

? 13)【辨阳明病脉证并治】:

? ? 第229条.阳明病,发潮热、大便溏、小便自可、胸胁满不去者,与小柴胡汤。

? 14)【辨阳明病脉证并治】:

? ? 第230条.阳明病,胁下硬满,不大便而呕,舌上白苔者,可与小柴胡汤。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,胃气因和,身然汗出而解。

? 15)【辨阳明病脉证并治】:

? ? 第231条.阳明中风,脉弦浮大,而短气,腹都满,胁下及心痛,久按之气不通,鼻干,不得汗,嗜卧,一身及目悉黄,小便难,有潮热,时时哕,耳前后肿,刺之小瘥,外不解。病过十日,脉续浮者,与小柴胡汤。

? 16)【辨少阳病脉证并治】:

? ? 第266条.本太阳病不解,转入少阳者,胁下硬满,干呕不能食,往来寒热,尚未吐下,脉沉紧者,与小柴胡汤。

? 17)【辨厥阴病脉证并治】:

? ? 第379条.呕而发热者,小柴胡汤主之。

? 18)【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】:

? ? 第394条.伤寒瘥以后更发热,小柴胡汤主之;脉浮者,以汗解之;脉沉实(一作紧)者,以下解之。

? 19)【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】:

? ? 第15条.呕而发热者,小柴胡汤主之。

? 20)【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】:

? ? 第2条.产妇郁冒,其脉微弱,不能食,大便反坚,但头汗出。所以然者,血虚而厥,厥而必冒。冒家欲解,必大汗出。以血虚下厥,孤阳上出,故头汗出。所以产妇喜汗出者,亡阴血虚,阳气独盛,故当汗出,阴阳乃复。大便坚,呕不能食,小柴胡汤主之。

? 21)【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】:

? ? 第1条.妇人中风,七八日续来寒热,发作有时,经水适断,此为热入血室,其血必结,故使如疟状,发作有时,小柴胡汤主之。

12.【旋复代赭汤】:旋复花三两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一两 甘草三两(炙) 半夏半升(洗)大枣十二枚(擘)

? 1)【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】:

? ? 第161条.伤寒发汗、若吐、若下,解后,心下痞硬,噫气不除者,旋复代赭汤主之。

13.【附子粳米汤】:附子一枚(炮)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

? 1)【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】:

? ? 第10条.腹中寒气,雷鸣切痛,胸胁逆满,呕吐,附子粳米汤主之。

14.【射干麻黄汤】:射干十三枚(一云三两)麻黄四两 生姜四两 细辛三两 紫菀三两 款冬花三两 五味子半斤 大枣七枚 半夏大者八枚(洗)(一法半升)

? 1)【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】:

? ? 第6条.咳而上气,喉中水鸡声,射干麻黄汤主之。

15.【麦门冬汤】: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

? 1)【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】:

? ? 第10条.大逆上气,咽喉不利,止逆下气者,麦门冬汤主之。

16.【越婢加半夏汤】:麻黄六两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半夏半升

? 1)【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】:

? ? 第13条.咳而上气,此为肺胀,其人喘,目如脱状,脉浮大者,越婢加半夏汤主之。

2021-05-04伤寒重要方剂

桂枝汤

【条 文】

「13」太阳病,头痛,发热,汗出,恶风,桂枝汤主之。

【经典配方】

桂枝三两(去皮,味辛热) 芍药三两(味苦酸,微寒) 甘草二两(炙,味甘平) 生姜三两(切,味辛温) 大枣十二枚(擘,味甘温)

【方 证】1、发热、汗出、恶风、脉浮缓、浮弱者。

2、病常自汗出,或时发热汗出者。

【归 经】本方证为太阳病证

【现代临床应用】

◎体质虚弱者的感冒;

◎五官科的病毒性角膜炎、春季卡他性结膜炎、过敏性鼻炎;

◎寻麻疹、湿疹;

◎月经疹、经后腹痛、妊娠发热、产后汗出便秘;

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导致的汗出异常;

◎疲劳综合征;

麻黄汤

【条 文】

[35] 太阳病,头痛发热,身疼腰痛,骨节疼痛,恶风无汗

而喘者,麻黄汤主之。

【经典配方】

麻黄三两,桂枝二两,炙甘草一两,杏仁七十个

【方 证】恶寒发热、关节疼痛、无汗而喘、脉浮紧者。

【归 经】本方证为太阳病证

【现代临床应用】

◎伤风感冒、流行性感冒;

◎急性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;

◎婴幼儿感冒鼻塞,哺乳困难者(体质虚弱者勿用);

◎荨麻疹、湿疹;

◎乳腺管闭塞症、急性乳腺炎初期;

◎小儿遗尿;

◎急性结膜炎;

◎喉炎、失音;

葛根汤

【条 文】

「31」太阳病,项背强几几,无汗,恶风,葛根汤主之。

「32」太阳与阳明合病者,必自下利,葛根汤主之。

【经典配方】

葛根(四两) 麻黄(三两) 桂枝(二两,去皮) 生姜(三两,切) 甘草(二两,炙) 芍药(二两) 大枣(十二枚,擘)

【方 证】头痛、发热、恶寒、项背强紧、脉浮有力者。

【归 经】本方证为太阳病证

【现代临床应用】

◎感冒、流感;

◎中耳炎、鼻窦炎、结膜炎;

◎大肠炎、痢疾的初期;

◎神经痛、风湿性关节炎;

◎面神经麻痹、咬肌痉挛症;

◎疖、痈初期;

◎颈椎病、落枕;

◎水痘;

五苓散

【条 文】

「71」太阳病,发汗后,大汗出,胃中干,烦躁不得眠,欲得饮水者,少少与饮之,令胃气和则愈。若脉浮、小便不利、微热消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

【经典配方】

猪苓十八铢(去皮)、泽泻一两六铢、白术十八铢、茯苓十八铢、桂枝半两(去皮)

【方 证】头痛微热,小便不利,烦渴欲饮,甚则水入即吐,吐涎沫而头目眩晕,短气而咳,脐下动悸,水肿、泄泻,舌苔白,脉浮或浮数。

【归 经】本方证为太阳病证

【现代临床应用】

◎急性胃肠炎;

◎妊娠呕吐、女性结扎呕吐、胸廓成形术后剧烈呕吐;

◎偏头痛、三叉神经痛、癫痫;

◎婴幼儿呕吐、婴幼儿腹泻、小儿流涎、小儿鞘膜积

液、小儿脑积水;

◎肾小球肾炎;

◎带状疱疹、湿疹;

◎流行性腮腺炎;

◎卡他性结膜炎、假性近视、滤泡性结膜炎;

◎美尼尔氏综合征;

◎肝硬化腹水;

◎醉酒后的不适;

◎缓解抗生素的不良反应;

小青龙汤

【条 文】

「40」伤寒表不解,心下有水气,干呕,发热而咳,或渴,或利,或噎,或小便不利、少腹满,或喘者,小青龙汤主之。

【经典配方】

麻黄(去节)、芍药、细辛、干姜、甘草(炙)、桂枝(去皮)各三两,五味子半升、半夏半升(洗)

【方 证】恶寒而咳喘、鼻鸣伴呼吸道分泌物多而清稀如水,苔白水滑、脉浮者。

【归 经】本方证为太阳病证

【现代临床应用】

◎急、慢性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;

◎过敏性鼻炎;

◎肾炎;

◎湿疹;

◎结膜炎、泪囊炎;

麻杏甘石汤

【条 文】

「63」发汗后,不可更行桂枝汤。汗出而喘,无大热者,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。

【经典配方】

麻黄四两, 杏仁五十个,甘草二两(炙),石膏半斤。

【方 证】剧烈咳嗽,或喘息急迫,痰粘稠,汗出有热者。

【归 经】本方证为太阳阳明合病证

【现代临床应用】

◎支气管哮喘、喘息型支气管炎、大叶性肺炎;

◎化脓性鼻窦炎;

◎暴发性结膜炎、泪囊炎;

◎痔疮;

◎睾丸炎;

◎遗尿;

小建中汤

【条 文】

「102」伤寒二三日,心中悸而烦者,小建中汤主之。

【经典配方】

桂枝三两(去皮),甘草三两(炙),大枣十二枚,芍药六两,生姜三两,胶饴一升

【方 证】虚弱体质,腹痛,手足烦热,小便自利者。

【归 经】本方证为太阳病证

【现代临床应用】

◎消化性溃疡、胃下垂;

◎慢性轻症腹膜炎;

◎尿频、小儿夜尿症;

◎肺结核;

◎改善虚弱儿的体质;

◎再生障碍性贫血;

◎慢性肝炎;

◎痛经;

桂枝加龙骨牡蛎汤

【条 文】

夫失精家,少腹弦急,阴头寒,目眩,发落,脉极虚芤迟,为清谷、亡血、失精。脉得诸芤动微紧,男子失精,女子梦交,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。

【经典配方】

桂枝,芍药,生姜各三两,甘草二两,大枣十二枚,龙骨,牡蛎各三两

【方 证】虚弱体质,见精神亢奋、胸腹动悸、易惊、失眠、多梦者。

【归 经】本方证为太阳病证

【现代临床应用】

◎性神经衰弱症见阳痿、早泄、遗精、梦交者;

◎小儿遗尿症、小儿夜惊症、小儿佝偻病;

◎自汗、盗汗、半身汗出;

◎眼睛疲劳、脱发;

◎心脏神经官能症、窦性心动过速等;

◎高血压症;

◎更年期综合症;

真武汤

【条 文】

「82」太阳病,发汗,汗出不解,其人仍发热,心下悸,头眩,身瞤动,振振欲擗地者,真武汤主之。

「316」少阴病,二三日不已,至四五日。腹痛,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疼痛,自下利者。此为有水气,其人或咳,或小便利,或下利,或呕者,真武汤主之。

【经典配方】

茯苓、芍药、生姜各三两(切),白术二两,附子一枚(炮,去皮,破八片)

【方 证】

1、精神萎靡,面色黄暗,倦卧欲寐,畏寒,四肢冷,尤其是下半身、膝盖以下冰冷,或发热,或头眩,或腹痛,或腹泻,或心悸,或小便不利等;

2、脉微弱、沉伏、细弱;

【归 经】本方证为少阴病证

【现代临床应用】

◎迁延性感冒;

◎阑尾炎、慢性胃肠炎;

◎慢性肾炎、肾病综合征;

◎低血压、胃下垂;

◎前列腺增生症、遗尿症;

◎充血性心力衰竭;

◎中风后遗症;

◎老年性瘙痒症;

◎过敏性肠症候群;

◎坐骨神经痛;

◎慢性盆腔炎;

◎癔病性瘫痪;

◎术后尿闭症;

四逆汤

【条 文】

「353」大汗出,热不去,内拘急,四肢疼,又下利,厥逆而恶寒者,四逆汤主之。

「225」脉浮而迟,表热里寒,下利清谷者,四逆汤主

之。

【经典配方】

甘草二两(炙),干姜一两半,附子一枚(生,去皮,破八片)

【方 证】

精神萎靡、四肢逆冷、下利清谷、脉沉微细弱。

【归 经】本方证为太阴和少阴病证

【现代临床应用】

◎休克、低血压;

◎急、慢性心衰;

◎急性胃肠炎;

◎风湿性心脏病;

◎慢性肝炎;

◎感冒;

◎复发性口疮;

◎慢性咽炎;

◎慢性前列腺炎、缩阴症;

◎功能性子宫出血、鼻衄;

◎遗尿、遗精;

◎慢性肾炎;

麻黄附子细辛汤

【条 文】

「301」少阴病,始得之,反发热脉沉者,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。

【经典配方】

麻黄二两(去节),细辛二两,附子一枚(炮,去皮,破八片)

【方 证】

精神萎靡,全身倦怠感,极度恶寒,四肢冷,脉沉细者,舌质淡、苔白润。

【归 经】本方证为少阴病证

【现代临床应用】

◎流行性感冒、老人或虚弱者的普通感冒;

◎窦性心动过缓、房室传导阻滞、病态窦房结综合症;

◎暴盲、暴聋、暴哑失音、咽喉暴痛者;

◎过敏性鼻炎、上颌窦炎、支气管哮喘、腺病毒肺炎;

◎三叉神经痛、偏头痛、坐骨神经痛、牙痛、肾结石造成的肾绞痛等;

◎空调病;

◎低血压症;

◎疲劳综合症;

◎关节炎;

◎荨麻疹;

◎嗜睡症;

温经汤

【条 文】

问曰:妇人年五十所,病下利数十日不止,暮即发热,少腹里急,腹满,手掌烦热,唇口干燥,何也?师曰:此病属带下。何以故?曾经半产,瘀血在少腹不去,何以知之?其证唇口干燥,故知之,当以温经汤主之。

【经典配方】

吴茱萸三两,当归,芎?,芍药各二两,人参,桂枝,阿胶,牡丹去心,生姜,甘草各二两,半夏半升,麦门冬一升,去心。

【方 证】

腹痛、下腹膨满、下血、唇口干燥、手掌烦热、下半身寒冷、腹中无包块者。月经不调、血色暗淡;自觉手足心热而又恶风、自汗,午后有发热感,或有头痛、恶心。

【归 经】本方证为厥阴病证

【现代临床应用】

◎更年期综合征;

◎子宫肌瘤、功能性子宫出血;

◎子宫发育不全;

◎痛经;

◎月经过多、闭经;

◎阴吹;

◎不孕症、习惯性流产;

◎子宫内膜异位症;

◎湿疹、冻疮、进行性指掌角化症;

◎慢性盆腔炎;

◎睾丸冷痛、前列腺增生症;

◎老年性阴道炎、阴道瘙痒症;

当归四逆汤

【条 文】

「351」手足厥寒,脉细欲绝者,当归四逆汤主之。

「352」若其人内有久寒者,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。

【经典配方】

当归三两,桂枝三两(去皮),芍药三两,细辛三两,甘草二两(炙),通草二两,大枣二十五枚(擘)

【方 证】

手足厥寒,麻木,冷痛,脉细,腹痛,头痛,或腰痛,腿痛,脚痛,舌淡苔白。

【归 经】本方证为少阴、厥阴病证

【现代临床应用】

◎雷诺氏病;

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;

◎冻疮;

◎红斑性肢痛;

◎大动脉炎(无脉证);

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;

◎血管神经性头痛;

◎慢性荨麻疹;

◎坐骨神经痛;

◎缩阴症;

◎子宫脱垂、子宫附件炎;

◎慢性腹膜炎;

◎精索静脉曲张;

◎痛经;

理中汤(丸)

【条 文】

「159」伤寒,服汤药,下利不止,心下痞硬,服泻心汤已,复以他药下之,利不止,医以理中与之,利益甚,理中者,理中焦,此利在下焦,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。复不止者,当利其小便。

【经典配方】

人参三两,白术三两, 甘草三两(炙), 干姜三两。

【方 证】

1、腹满腹胀、呕吐下利、大便稀溏、食欲不振、心下痞硬、或涎唾多而清稀;

2、畏寒喜温、精神萎靡、口不干渴或口干而不思饮;

3、舌质淡红、苔白或厚、或腻、或滑。

【归 经】本方证为太阴病证

【现代临床应用】

◎慢性胃肠炎、胃下垂、消化性溃疡;

◎慢性消化不良、肠易激综合征;

◎冠心病、心脏神经官能症;

◎食管不全麻痹;

◎妊娠恶阻、盆腔炎;

◎过敏性鼻炎;

◎月经过多、子宫出血;

◎口腔炎、舌炎;

◎慢性支气管炎、支气管扩张症、小儿肺炎;

◎萎缩肾;

◎周期性呕吐;

◎低血压;

◎夜尿症;

小柴胡汤

【条 文】

「96」伤寒五六日中风,往来寒热,胸胁苦满,默默不欲饮食,心烦喜呕,或胸中烦而不呕,或渴,或腹中痛,或胁下痞硬,或心下悸,小便不利,或不渴,身有微热,或咳者,小柴胡汤主之。

【经典配方】

柴胡半斤,黄芩三两,人参三两,半夏半升,甘草三两

(炙),生姜三两,大枣十二枚(擘)

【加 减】

若胸中烦而不呕者,去半夏、人参、加栝楼实一枚。

若渴,去半夏,加人参(合前成四两半)、栝楼根四两。

若腹中痛者,去黄芩,加芍药三两。

若胁下痞硬,去大枣,加牡蛎四两。

若心下悸,小便不利者,去黄芩,加茯苓四两。

若不渴,外有微热者,去人参,加桂枝三两,温覆微汗愈。

若咳者,去人参、大枣、生姜,加五味子半升,干姜二两。

【方 证】

1.胸胁苦满或上腹部疼痛,或胆囊部明显压痛。

2.发热或低热持续,或呈寒热往来样。

3.心烦喜呕,或呕吐,口苦,默默不欲饮食。

4.脉弦,或弦细,或弦滑,或沉弦。

5.苔黄或黄白相兼,或淡黄,或黄腻。

【归 经】本方证为太阳病证

【现代临床应用】

◎急慢性肝炎、胆囊炎;

◎支气管炎、肺炎、胸膜炎;

◎定时发作性疾病,如夜半咳嗽、子时哮喘、子时发热、子午时牙痛、子午卯酉时胃痛、午时瘫痪等;

◎旋耳疮(耳廓湿疹)、腮腺炎、鼓膜炎(暴聋)、化脓性

中耳炎、甲状腺炎、睾丸炎;

◎神经性食欲缺乏症、心因性阳痿;

◎秃头症;

◎汗出异常;

柴胡桂枝干姜汤

【条 文】

「147」伤寒五六日,已发汗而复下之,胸胁满微结,小便不利,渴而不呕,但头汗出,往来寒热,心烦者,此为未解也,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。

【经典配方】

柴胡半斤,桂枝三两(去皮),干姜二两,栝楼根(天花粉)四两,黄芩三两,牡蛎二两(熬),甘草二两(炙)

【方 证】

1.往来寒热;

2.胸胁满微结,或胸闷咳嗽,或胸骨痛;

3.大便不成形或腹泻,食欲不振;

4.口干、心烦、易惊胸腹动悸;

5.舌苔白厚或干腻;

【归 经】本方证为厥阴病证

【现代临床应用】

◎肺结核、肺炎、渗出性胸膜炎;

◎疟疾;

◎慢性肝炎、肝硬化、胆囊炎;

◎过敏性结肠炎;

◎窦性心动过速、心脏瓣膜病;

◎更年期综合征;

◎肩凝痛;

◎失眠;

半夏泻心汤

【条 文】

「149」伤寒五六日,呕而发热者,柴胡汤证具,而以他药下之,柴胡证仍在者,复与柴胡汤。此虽已下之,不为逆,必蒸蒸而振,却发热汗出而解。若心下满而硬痛者,此为结胸也,大陷胸汤主之。但满而不痛者,此为痞,柴胡不中与之,宜半夏泻心汤。

【经典配方】

半夏半升(洗),黄芩、干姜、人参、甘草(炙)各三两,黄连一两,大枣十二枚(擘)。

【方 证】

1、上腹部满闷不适,有轻度胀痛,但按之无抵抗感;

2、恶心、呕吐、腹泻、腹鸣等胃肠道症状;

3、烦躁,内热感,多梦或失眠;

4、舌苔薄腻或黄腻;

【归 经】本方证为厥阴病证

【现代临床应用】

◎急慢性浅表性胃炎;

◎胃十二指肠溃疡;

◎口腔溃疡;

◎肠易激综合征;

◎失眠;

◎口臭症;

◎药物的胃肠道反应;

◎急性胃肠炎;

禹余粮有哪些特性?

【性味归经】甘、涩,平。入胃、大肠经。

【功效主治】

1.涩肠止泻用于虚寒性下痢,便中带有脓血,日久不愈,常与赤石脂同用,方如赤石脂禹余粮汤;用于虚寒泄泻,常配伍白术、补骨脂等。

2.收敛止血用于虚寒性月经过多,崩漏下血,常配伍赤石脂、乌贼骨、黄芪等。

【用量用法】10~20克,水煎服。

【禁忌】实证及孕妇慎用。

【按语】禹余粮质重下降,功专收敛,为固涩下焦之品,走气分能涩肠止泻,走血分能涩血止血。其固涩作用较赤石脂为强,但缺乏补虚敛疮之功。

常用药对汇集

【威灵仙 葛根】 各10g 通络祛风、解痉止痛,适用于颈椎病之颈项强痛并证。

【海桐皮 豨签草】 10~15g 祛风湿,适用于风湿痹病。

【附子 肉桂】 5~10g(先煎);1.5~3g(煎服)、1~1.5g(吞服) 温阳祛寒,适用于命门火衰证。主治命门火衰。

【附子 干姜】 3~10g(先煎);2~8g 温阳祛寒、温补脾肾,适用于阳气衰微、阴寒内盛之里虚寒证。脾肾阳虚适用。

【桂枝 附子】 5~10g;10g(先煎) 温阳固表、温阳化气,适用于风湿表虚证、肾阳不足之腰痛。


【枣仁 柏子仁】 养心安神,适用于血虚失眠证。

【龙骨 牡蛎】 20~30g 镇惊、收敛,适用于肝阳上亢之惊、痫病,滑泄不止诸证。重镇心肝生用;固摄收涩锻用。

【磁石 珍珠母】 各30g,先煎。定惊安神,适用于心悸、少寐病。

【旋覆花 代赭石】 10g(包煎);20~30g(先煎) 降逆涤饮,适用于痰饮呕吐、咳嗽气喘病证。

【全蝎 蜈蚣】 6只;3只 熄风止痉,适用于各种痉病。研磨吞服,1.5g/bid,病重者加倍。


【地龙 僵蚕】 各10g 抗癫痫、止痛,适用于肝阳挟痰之癫痫、头痛。小儿按年龄适当减少。

【川芎 露蜂房 】10~15g;10g 散风止痛,适用于剧烈的偏头痛、血管神经性头痛。仅可治标,中病即止,不宜久服。

【全蝎 露蜂房】 1.5~3g(煎服)、0.5~1g(吞服);3~10g 适用于邪躆脉络、久治不愈之病证。有毒,只宜暂用,不能久服。

【僵蚕 蝉衣】 3~8g;3~6g 祛风除疹,适用于风热瘾疹之病证。

【代赭石 牛膝】 30g(先煎);10~15g 滋补肝肾、降逆下行,适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、耳鸣。


【陈皮 青皮】 10g;5~10g 理气健脾,适用于肝胃气郁之脘痞病证。效果较小。

【枳实 厚朴】 除胀消痞,适用于气滞湿阻之痞满证。效果较大。

【香附 川楝子】 各10g 理气止痛,适用于肝郁气滞之脘协痛、痛经病。治气分郁滞。

【延胡索 川楝子】 各10g 理气、活血、止痛,适用于气滞血瘀之脘腹痛。治气滞血瘀。长于止痛。

【柴胡 郁金】 3~10g;10~15g 行气活血,适用于气血瘀滞之协痛、闭经病。长于疏泄。

【川楝子 路路通】 各10g 疏肝通络,适用于肝郁之疝气。



【槟榔 沉香】 10g;1~3g(煎服后下)、0.5~1g(研磨冲服) 理气降逆,适用于气滞气逆证。药力峻猛。

【小茴香 沉香 】 1~3g;后下、3~5g(煎服)、2~3g(吞服研磨) 理气止痛,适用于肝郁气滞之腹痛。药力和缓。

【莪术 三棱】 各10g 行气散血,适用于血瘀气滞症瘕病。

【鸡内金 三棱 】 3~8g;3~10g 消症瘕、通月经,适用于血瘀型闭茎、症瘕。要节房欲、忌冷物、勿劳乏,坚持数月才能奏效。

【桃仁 红花】 10g;5~10g 濡润行散、活血化瘀,适用于血瘀证。


【五灵脂 蒲黄】 5~10g(入丸、散用);5~10g(包煎) 利湿祛瘀,适用于瘀湿相兼证。祛瘀之力大于利湿之功。

【泽兰 益母草】 10~15g;20~30g 活血调经、利尿退肿,适用于血瘀挟湿的鼓胀、闭经病。此药对药性平和,有久服不伤正之特点。

【乳香 没药 】 5~10g 活血止痛,适用于血瘀痛证,特别是跌打损伤痛证。此药对味苦气浊,易致恶心呕吐,有胃病史者慎用。

【三七 血竭】 3~5g;5g 祛瘀止痛,适用于血瘀型血证。

【水蛭 (虫亡)虫】 3~5g(煎服)、1~2g(研磨吞服) 破血消症,适用于血积症块、妇人血积经闭。为峻猛破血药,孕妇禁用,体质虚者应加入益气养血药。


【麦芽 谷芽】 10~15g(炒用) 消食健脾,适用于食积不化。此药对含脢量较高,若炒焦则降低脢的活力,影响其疗效,故以微炒为好。

【款冬 紫菀】 各10g 适用于凉燥咳嗽证。

【牡蛎 玄参】 30g(生用);15g 软坚散结、消瘤廮,适用于阴虚挟痰热之廮证。

【熟地 当归】 10~15g;10g 养血填精,适用于精血不足证。

【熟地 白芍】 10~15g;10g 补血填精,适用于精血虚弱证。此药对主静守纯养,阳气未衰,脾运尚健时,方为合适。

【当归 丹参 】 10g(温炒);15~20g 补血活血通经,适用于闭经、月经过少病。


【鸡内金 白术】 3~10g;10~15g 补脾健胃,适用于脾胃虚弱之病证。

【蜈蚣 当归】 1~3g(吞服效佳);10~15g 扶正养血、祛风通络,适用于虚痹证。此药对与蜈蚣、白花蛇药对相比,均有通络治病效用,此药对之扶正祛邪较佳,彼药对之通络搜邪力强。

【附子 人参】 30g(先煎);10g(浓煎) 大温大补、回阳救脱,适用于阳气欲脱病证。

【玉竹 生地】 10g;15g 滋阴养津,适用于肺阴亏损之干咳、阴虚津涸之消渴、阴亏失养之痹证。此药对为纯阴药对,胃阳尚健时可用之,否则需和他药配合。

【麦冬 天冬】 各10g 滋养肺胃肾之阴,适用于阴虚之消渴、干咳病。胃家素寒者应慎用。


【何首乌 仙灵脾】 10~15g(2~3个月) 平补肾中阴阳、生精强身,可用于精子异常之不孕证。

【益智仁 补骨脂】 各10g 收涩、温脾肾,适用于脾肾阳虚之泄泄、劳淋。

【蛤蚧 紫河车】 1~1.5g;1.5~3g 补益肺肾,适用于久哮、久喘劳嗽之病证。哮喘久嗽之病证,以正虚标实为多,故使用时应加些祛邪药。

【菟丝子 杞子】 各10~15g 平补肾中阴阳,适用于肾精不足证。

【山茱萸 山药】 10~15g;10g 益肾涩精,适用于男子肾虚遗精、女子肾虚带下。以不热不燥、补而不滞、能补能涩为特点。


【仙灵脾 仙茅】 各10g 温补肾阳、兴阳道,适用于肾阳不足之男子阳萎、女子宫寒不孕证。1. 和蛇床子、石楠叶药对相比,药性较缓。2. 和肉苁蓉、巴戟天药对相比,均有补肾助阳之用。3. 彼药对温补柔润,此药对温补燥烈。


【蛇床子 石楠叶】 温补肾阳、兴阳道,适用于肾阳不足之男子阳萎、女子宫寒不孕证。

仙灵脾、仙茅】 1. 和药对相比,药性较峻。2. 宜暂用, 不宜久服。3. 久用宜加苁蓉、锁阳温润之药物。

【肉苁蓉 巴戟天】 补肾助阳,有温而不燥,补而不峻之优,适用于肾虚证。和仙灵脾、仙茅药对相比,均有补肾助阳之用,此药对温补柔润,彼药对温补燥烈。

【覆盆子 紫石英】 10g;10~15g 暖宫补肾、固精止带,适用于肾阳虚寒证。

【鹿角 巴戟天】 3~10g(煎服)、1~2g(吞服);10g 益肾助阳、温通督脉、填补精血,适用于肾督阳虚病证。须防伤阴之弊。


以下由中国医药学院医学系第39届许太乙同学所整理


相须药对


【紫河车 鹿角】 5g;3g 填补精血,温补肾督。适用于肾督阳虚,精血亏乏之证。阴虚有火者禁用

【赤石脂 禹余粮】 10-20g 涩肠,固崩漏、带下,适用于久泄、崩漏、带下之病证 仅供收涩之用,若脾肾两虚者,加上培补脾肾之药。

【木蝴蝶 凤凰衣】 3g;5g 润咽喉,开音。适用于音喑病,对慢性喉炎、声带小节失音尤为适宜。

【硼砂 乌梅】 1-2g;5g 止呕,适用于胃虚之呕吐,而尤适宜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呕吐。


【柴胡 升麻】 3-8g 升举阳气。适用于气陷证

【槟榔 常山】 10g (常山酒蒸炒熟) 截疟,并能缓和胃肠,顺胃气,引药下行,避免单用常山截疟有呕吐之弊。适用于湿疟。发作前二小时服用较好。

【槟榔 南瓜子】 30g;30-60g 杀虫,适用于蛔虫、绦虫、姜片虫、线虫等肠道寄生虫病。临卧一次,次日早 晨再服一次为宜。

【葛花 枳椇子】 10g 醒脾解酒毒,适用于酒毒引起的病证。病情重者,尚需在辨证前提下加 入适宜方药。

【威灵仙 金钱草】 10-30g;30-50g 利胆排石,适用于胆结石、胆囊炎病。用于肾结石,亦有较好疗效。

【黄芩 白术】 10g 安胎,适用于脾虚胎热之胎动不安。剂量要度量脾虚、胎热程度而定。


【麻黄 桂枝】 5~10g 发汗解表,适用于风寒表实证。

【荆芥 防风】 10g 祛风解表,适用于感冒表证。温服后宜盖被避风半小时。

【辛夷 苍耳子】 10g 散风寒、通鼻窍,适用于鼻渊病。

【葱白 豆豉】 3~7个;10g 外感表证轻浅者。服后避风 。

【菊花 桑叶】 10g 疏散风热,适用于风热表证。

【大黄 芒硝】 生用10g;后下冲入10g。阳明之燥热实证。为祛邪之重剂,只宜暂用,中病即止。


【石膏 知母】 30~60g先煎;10g 清解胃热,不仅能增强清热之力,且能救阴。适用于阳明经证及胃热证。

【代赭石 石膏】 30~45g先煎;15~30g先煎 清热降逆,适用于胃热所致呕吐、吐血病证。

【鲜芦根 鲜竹叶】 60g;30g生津清热,适用于温热病后期热伤津虚之症。煎后代茶、温热病后期。

【甘草 桔梗】 3~5g(清炙炒用);5~8g 利咽喉、排痰,适用于咽喉痛,肺痈成痈期。

【金银花 连翘】 10~15g 清热解毒,适用于外感风热;温病初期或热疮痈证。


【田基黄 垂盆草】 各30g 清热解毒,活血消肿。

【天癸子 土贝母】 各10g 清热解读、消肿散结。需服1~2个月,重者加倍。

【鱼腥草 野荞麦根】 20g(痰热咳嗽);30g(肺痈患者) 清肺热、祛痰浊,适用于痰热咳嗽、肺痈病。

【虎杖 红藤】 10g;10~15g 清热解毒、活血祛瘀,适用于热盛瘀阻的外科病证。

【黄连 黄芩】 3g(吞服)、 5~10g(煎服);10g 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,适用于疮毒热证、血证。专治肺胃热盛。


【黄连 山栀】 3g(吞服)、5~10g(煎服);10g 清心肝之火,适用于心肝火旺所致血证、不寐。专治心肝火旺。

【黄柏 知母】 各10g 治疗盆腔湿热盛、肾阴亏之证型。

【鲜石斛 鲜生地】 各30g 清热养阴,适用于温病中后期。煎后代茶、温病中后期。

【赤芍 丹皮】 各10g 清热凉血、活血散瘀,适用于血瘀血热证。仅适用于血瘀热之轻证。

【皂荚 明矾】 1g;0.5g 减肥、祛痰、降脂,适用于痰湿过盛之肥胖病。1. 服药期长,2. 需3个月以上。3. 需控制动物脂肪的摄入量。


【鲜茅根 茅花】 30g;5~10g 清热、止血、生津,味甘而不泥膈性寒而不碍胃、利水而不伤阴,适用于阴虚火旺之血证。

【藿香 佩兰】 各10g 化湿解暑,适用于湿困脾胃、暑湿中阻之病症。

【藿香 猪胆汁】 丸剂吞服,10g 清胆通窍,适用于鼻渊病。症状消失后需再服一周方能消去病根。

【生姜 枳实】 各10g 消痞除痰,适用于痰气郁结之胸痹。

【制半夏 干姜】 10~15g;2~8g 散寒化饮、降逆止呕,适用于寒饮呕吐、胃痛。

【石菖蒲 远志】 5~10g(干)10~20g(鲜);5~10g 宁心、化痰,适用于心虚挟痰之心悸、少寐病证。

【石菖蒲 制南星】 10~15g(干)、30g(鲜);5~10g 醒脑开窍、解郁化痰,适用于痰浊内闭之神昏、痰湿内阻之闭经。


【制半夏 茯苓】 10~15g;15g 化饮降逆、渗湿利水,适用于痰饮上逆所致眩悸、咳喘。此药对与半夏、威灵仙药对相比,均能祛痰燥湿,彼药对长于消,用于痰饮内聚;此药对长于利,用于痰饮上逆。

【浮萍 木贼草】 10g;6g 祛风、利水、退肿,适用于风水病。

【蝼蛄 蟋蟀】 2~5只(煎服)、1~2只(吞服) 利水退肿,适用于鼓胀腹水。


【茯苓 猪苓】 水湿潴留在里, 茯苓30g;水湿潴留在外, 茯苓皮30g;10~15g 利水渗湿,适用于水湿潴留证。

【路路通 地龙】 10g 清热利水、通利脉络,适用于湿热丹毒病。

【马鞭草 王不留行】 15~20g;10g 活血利水,适用于湿脚气病。

【石打穿 刘寄奴】 10~15g 清热利水、通络散结,适用于水热互结的鼓胀病。

【槟榔 茯苓皮】 10g;20~30g 行水退肿,适用于气滞水停之水肿病。


相反药对


(一)扶正祛邪相反药对

【桂枝 白术】 10g 1. 营卫,2. 发汗止汗,3. 有扶正祛邪之妙。适用于太阳中风病及表虚客邪之证。

2.白芍剂量倍于桂枝组成药对,功擅调和阴阳,和中止痛,适用于太阳病误下腹痛、血虚挟寒之脘腹痛。

【黄耆 防风】 10-15g;10g 补气固表,祛风解表。有固表不恋邪,解表不伤正之妙。适用于体虚感冒。

【附子 麻黄】 3-5g;10g(先煎20分) 温阳解表,内温真阳,外散风寒,补中有发,发中有补。

【薄荷 玉竹】 5-8g(后下);10-15g 育阴清热解表,适用于阴虚体质的风热表证。


【人参 石膏】 1:3(党参、太子参10g;石膏30g) 益气清热,有补虚不恋邪,清热不伤正之妙,适用于热盛津伤或温病余热未清损及津气的病证。病重正气欲脱者,用别直参或西洋参为宜。

【五味子 制大黄】 6g;10-15g 滋肝阳、清湿热、降血清转氨酉每,降后无反跳。有益肝不恋湿热,祛邪不伤正之妙。适用于虚实夹杂证见单项血清转胺酉每增高证。

【生地 黄柏】 15g;10g 清热泻火,滋补肾阴,有滋肾不恋邪之优,适用于肾虚挟湿热之痿痹病。

【当归 大黄】 10g;生大黄5-10g;制大黄10g 养血祛痰,适用于血虚血瘀证。


【黄耆 葶苈子】 10-15g 益气泻肺,补泻兼行、寒温并调、升降同施之妙,适用于肺虚痰盛之肺胀、心悸证。 白术 泽泻 10g:20g 健脾涤饮,适用于饮邪眩晕病证。


【牡蛎 椿根皮】 生、煅牡蛎并用各30g:10-20g 养阴清热,愈带止崩。既清下焦湿热以祛邪,又养肝肾以固涩,有养阴不滞邪,祛邪不耗阴之优。适用于阴虚湿热下注之崩带病证。


【山药 牡蛎】 生、煅各30g:30-60g 清热而无苦寒伤脾之害,养阴却无滋腻泥膈之虑,止泄又无兜涩恋邪之虞。有扶正不滋邪,祛邪不伤正之优。适用于脾肾阴亏,开阖失职之泄泻。煎汤代茶,频频服之。


【山茱萸 石韦】 10g;10-15g 消除蛋白尿作用。摄精泄浊,消除蛋白尿,有开阖既济之妙,有摄精不恋邪,泄浊不伤肾之优,适用于虚实夹杂型慢性肾炎患者。


【黄耆 防己】 10-15g;肿偏上,木防己15g,肿偏下,汉防己15g 利水消肿,适用于脾虚水湿壅滞之肿胀。

【白术 枳实】 10g 消痞除胀利湿,有祛邪不伤正,健脾不碍邪之优。

【白术 槟榔】 白术成人剂量30g以上。3:1若不足此比例,服后有腹痛之副作用 通利大便,有补脾胃不碍气运,助气机不伤脾胃的双相调节作用。须空腹服药,每日二次,一次250ml以上,服后多饮开水,效果更佳。


【党参 石菖蒲】 10-15g;石菖蒲干者10g,鲜者15-20g 强心益气,化湿开窍,有补不恋邪,通不伤正之妙,适用于气虚挟痰湿之胸痹。心气虚甚者,别直参易党参。

【太子参 合欢皮】 10-15g;10g 调畅心脉,益气和阴,有益气养阴不窒气机,解郁和血不伤气阴之妙。适用于气机郁结,气阴两亏之胸痹病。


【鸡血藤 海风藤】 10-15g;15g 除痹通络,既祛风湿,又补血行血,扶正兼祛邪,适用于虚实相兼痹病。

【益智仁 萆薢】 3-10g;10-15g 泄浊摄精,有分利不伤肾,固摄不恋邪之优,适用于虚实夹杂之白浊、遗尿、遗精等病证。

【黄耆 槟榔】 黄耆生用10-15g;8-10g 益气退肿,有行水退肿不伤正,益气固表不留邪之优。初服时有腹痛、耕动不舒之感,此乃正邪相搏之征,毋需更药,继续服之即效。


【白术 莪术】 10-15g;10g 既理气又补气,既破血又利湿,适用于气虚血瘀及血瘀湿阻之鼓胀、闭经等病证。人参 莱菔子 人参改用党参10-15g;莱菔子10g 益气消积化痰。有补不碍邪,消不伤正之妙,适用于脾虚食积气滞、肺虚痰气阻塞之喘咳。


【白芍 赤芍】 养血祛瘀,柔肝泄肝,适用于阴亏挟瘀之胁痛。

【楮实 丹参】 10g 纠正心律,既能补肾养血,以填不足之阴,又能活血通络,以疏络脉之瘀,有标本兼治、扶正祛邪之功,适用于老年心律不齐。

【生地 地骨皮】 10-15g;10g 补肾滋阴,凉血调经,有滋其不足,清其有余,适用于阴虚血热型的月经先期或月经过少之病证。

【锁阳 忍冬藤】 10g;10-15g 滋阴清热通络,有滋肾润燥不恋邪,清热通络不伤正之妙。适用于肾虚挟热之痿证。


【龟板 铁扫帚】 15g;30g 益肾清湿热,有祛邪不伤正,滋阴不恋邪之优。适用于慢性肾炎正虚邪实型。

【鹿角霜 地鳖虫】 6g;10-15g 温补肾阳,祛瘀止痛之力 甚宏,适用于肾亏挟瘀之腰痛。用此药对治疗腰肌劳损、腰椎骨质增生症,疗效显著。

【鳖甲 穿山甲】 鳖甲先煎15g;10g 消症除积聚,适用于症块积聚病。

【续断 川山膝】 10-15g;8-12g 补肝肾,祛瘀通经,适用于肾亏挟之腰痛、闭经病证。


【桑寄生 丝瓜络】 补肝肾,通脉络,有补而不滞,通不伤正之优,适用于肾虚络脉不和之腰腿痛病证。

【阿胶 黄连】 10-15g;黄连吞服1-2g,煎3-5g 育阴清热,水火既济,有使心火下降、肾水上济之功,适用于水亏火炽所致不寐。

【阿胶 石膏】 10-15g;15-20g 养阴润肺,清热润燥,适用于温燥客肺之病证。

【制半夏 半夏、茯苓】 药对相比,均能祛痰燥湿,此药对长于消,用于痰饮内聚;彼药对长于利,用于痰饮上逆。


【党参 黄耆】 各10~15g 益气、补脾肺,适用于脾肺气虚证。

【桂枝 黄耆】 5~10g;10~15g 补益卫阳之虚、中气不足,适用于血痹、中虚挟寒之脘痛病证。有温阳补中之效。

【桂枝 人参】 5~10g;10~30g 通阳补气、宣阳化阴,适用于营卫不和虚寒证。


(二)寒热相反药对

【大黄 附子】 寒实便秘、关格病大便秘者,生大黄后下5-10g,;10g 温通大便,利尿泌浊,有温阳不助邪,通便不伤正之妙,适用于寒实便秘或肾阳不足,湿浊上泛之关格病。关格病大便通者以制大黄易生大黄10g。

【黄连 吴萸】 6:1 清泄肝火。黄连配吴萸,能直达肝经,以防格拒;吴萸伍黄连,能发挥止痛、引热下行之特长,又避药物之热性,适用于肝火郁结之胁痛。

【龟板 鹿角】 以熬膏为宜,各5g开水冲服 阴阳两补,生精血,强精骨,适用于阴阳两亏之痿证。每日加别直参2g效果更佳。脾胃运化力弱者慎服。


【瓜蒌 薤白】 10g 宣畅气机,消除痰浊,适用于痰浊阻滞,阳气不通之胸痹。

【黄连 干姜】 5g 辛开苦降,清热燥湿,有清热不恋湿,祛湿不助热之妙,适用于湿热互结之呕吐。加黄芩、吴萸效果更佳。

【黄芩 制半夏】 8-10g;10g 辛开苦降,清热降逆止痢,适用于湿热所致的呕吐、下痢证。常加用黄连、厚朴增其辛开苦降之功。

【黄连 制半夏】 黄连吞服3g,煎服3-5g;10g 清热降逆,消痞止痛,适用于湿热互结之胸痹。常加用黄芩、干姜之类,疗效更佳。


(三)升降相反药对

【肉桂 黄连】 1:10 辛开苦降,交通心肾,引火归元,有「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」之妙,适用于心肾失交之不寐。此类病人应忌烟酒辛辣之物,服一至二个月后,才能根除。

【柴胡 黄芩】 8-10g;10g 和解少阳,有解表又清,升沟又降浊之妙,适用于少阳经寒热或少阳经发热。临床用于胆囊炎、胆结石发热,效果尚佳。

【柴胡 制半夏】 外感5-10g、内伤2-5g;10g 一在外感病中能解表清里;二在内伤杂病中能升清降浊。


【佩兰 钩藤】 10g(新鲜者加倍);10-15g后下 降肝阳,升清阳,有升清不助阳上越,降肝不恋浊之妙。适用于肝阳挟湿浊之头痛。

【白蒺藜 骨碎补】 10g 沈降补肾不碍疏肝,升散肝热不碍滋肾特点适,适用于肾虚肝热之牙痛。

【桔梗 槟榔】 3-6g;6-10g 宣三焦气机,利水祛湿,有升降既济之妙,适用于湿脚气,风水病证。

【葛根 槟榔】 10g 理顺升降。适用于升降失调之脘腹胀、泄泻病证。

【荆芥 大黄】 10g;10-15g 使气化能下及,腑气能通畅,故可治大小便不通。

【夏枯草 牡蛎】 10g;生牡蛎30g 敛阴不致郁结,升散不耗阴液,有升降既济、除邪匡正之妙。适用于肝阴亏损、风阳上扰之头痛病。

【麻黄 地龙】 3-4.5g;9-12g 宣肺平喘,有升降既济、开合适度之妙,适用于痰浊阻塞气道之喘哮病。


(四)润燥相反药对

【杏仁 制半夏】 10g 润肺止咳,燥湿化痰,润燥相济,有润肺不恋湿,燥湿不伤阴之优,适用于肺燥脾湿之咳嗽。

【玄参 苍术】 10g 治夜盲,有寒温润燥相济之妙。

【生地 苍术】 15g;10g 滋阴燥湿,有滋阴不碍湿,燥湿不伤阴之优,适用于阴虚挟湿之痿病。

【麦冬 制半夏】 10-15g;5g 养胃阴、降呕逆,适用于胃阴亏损之呕吐病。


(五)散敛相反药对

【细辛 五味子】 2-4.5g;5g 温肺化饮,止咳平喘,一散一敛,有散不伤正,收不留邪之优。适用于寒饮伏肺之哮喘病。

【干姜 五味子】 3-5g;5-8g 温肺祛饮,止咳平喘,散敛既济,有宣肺不伤肺气,温肺不耗肺津之妙,适用于寒饮咳喘之病证。


(六)其它相反药对

【桂枝 炙甘草】 5-10g;3-5g 温通心阳,适用于心气虚寒证。

【白芍 炙甘草】 30g少则效差;3-5g 酸甘化阴,适用于拘急性疼痛。

【槟榔 丹参】 10g;15g 行气活血通络,适用于气滞血瘀之病证。

【桂枝 当归】 5-10g;10g 温经散寒,养血通脉,适用于血虚挟寒证。

【蜈蚣 白芥子】 1-3g;5-10g 搜风涤痰,对疑难痼疾有一定疗效。适用于风痰挟瘀之头痛,痰瘀阻络之痛风、腰腿痛、中风、面瘫、淋巴结肿大、慢性腰肌劳损。

【威灵仙 地龙】 10g 既清外侵风湿热之邪,又除内蕴瘀血之患,适用于中风后遗症之半身不遂之病。

【黄连 木香】 3-6g;5-8g 治痢。


相使药对


【附子 磁石】 10-30g;30g(均先煎30分钟) 附子得磁石之使,功擅温肾潜阳,有温下之力,而无热上之弊,适用于阳虚浮火上越之证。

【茯苓 桂枝】 15-30g;3-5g 只治里不治表。茯苓得桂枝之使,功擅温阳涤饮,适用于痰饮病。

【饴糖 桂枝】 30-60g;5-10g 饴糖得桂枝之使,功擅甘温建中,缓急止痛。适用于中虚脘痛之病证。

【石菖蒲 郁金】 鲜者10-15g;5-10g 菖蒲得郁金之使,开窗之力益宏,适用于湿温病痰浊蒙敝心包、杂病惊痫、失眠等神态失常病证。


【石菖蒲 川贝母】 10-15g;1-2g 石菖蒲得川贝母之使,开窍之力尤宏,适用于急性热病之神昏。

【吴萸 槟榔】 3g;10g 理气止痛,祛寒利湿,适用于气滞挟寒之脘腹痛、寒湿脚气。

有些病人服后大便增多呈灰黑或淡黄色,症状改善快。反之,症状改善慢。这是有形寒湿之物排出的缘故。


【鸡内金 槟榔】 消食积炒制10g、排结石生用3g吞服;10g 鸡内金得槟榔之使,功擅消食排食,适用于食滞脘腹、胆囊或尿路结石。

【大黄 桃仁】 酒炒10g;10g 大黄得桃仁之使,功擅祛瘀攻积,适用于血瘀实证。

【石膏 麻黄】 肺热轻者3:1;肺热重者5:1;宣肺止咳,清热定喘,有宣肺止喘无蕴热之弊,清肺泻热无冰伏之优,适用于肺热咳喘病证。

【石膏 桂枝】 10-30g先煎;5-10g 一在表祛风清热、无温通助邪、寒凉抑遏之弊;二在里既能清热降逆,又能温化水饮。适用于风湿热病、胃热挟寒饮病。

【羚羊角 桂枝】 0.3-1研末吞服;3-4.5g 清郁闭之热结,散外来之寒邪,适用于寒热夹杂之痹病。羚羊角可用10倍山羊角代用煎服。

真传一句话!17个脾胃病方妙用,每一个都有用方指南?

本文根据费维光的《中医经方临床入门》整理统计该书肠胃病17方。其中胃痛4方,腹泻6方,腹痛7方,覆盖常见肠胃病,其中病案和心得都比较朴实,值得揣摩。


一、胃痛4方

1,人参汤又名理中汤 (丸)

方药: 党参,白术,干姜,甘草。

病症:胃寒。

此方为我热爱和用于临床的第一经方,以后成为我治胃寒的专用方。所谓寒性胃炎,即简称胃寒。

什么是胃寒?凡是不敢冷饮、冷食、以至于不敢吃水果或凉菜的人,皆属于胃寒。服此方可痊愈。症轻者三剂可愈。症重者,约30剂可愈,一般症状,6剂左右可愈。


2,半夏泻心汤

方药: 半夏,党参,黄芩,黄连,干姜,甘草,大枣 (切) 。

病症:饭后心下有堵塞感,食物停留胃中,难以向下运行。

此方治热性胃炎,即胃热,敢于冷饮冷食,与人参汤相对。胃寒易治,最少三剂可愈。胃热难治,最少十剂才觉得有效。


3,生姜泻心汤

方药: 生姜,甘草,党参,黄芩,半夏,黄连,枣 (切) 。

病症:食复症、饮食过量症。

余治教育厅长之儿媳,年30岁,久患伤寒不愈。余诊之,与小柴胡汤未服10剂而诸症痊愈。回其娘家,其母听其女儿病症已愈,极为高兴。与其做了患者喜欢的饭菜。由于患者长久食欲不好,病愈后食欲大增,食后前病复发,病症如前,胸胁苦满,饮食不下,恶心。余诊之,再与小柴胡汤则无效,后来费了许多工夫,方与其治愈。


4,柴胡桂枝汤加牡蛎小茴香

方药: 柴胡,半夏,桂枝,白芍,黄芩,党参,甘草,大枣 (切) ,生姜,牡蛎,小茴香。

病症:胃痛。

余治此病按症状,辨虚实,用药20剂方愈。用此方以治胃痛,无不效如桴鼓。按柴胡桂枝汤,本来就治胃痛,经加牡蛎、小茴香后,不论虚实寒热,用之无不百发百中,一般服10剂可愈。原方本是治感冒 (伤寒) 的第一阶段 (太阳病) 的症状未罢,而又有第二阶段 (少阳病) 的症状方剂。


二、腹泻6方

1,葛根黄芩黄连汤

方药: 葛根,黄芩,黄连,甘草。

病症:热性腹泻。

所谓热性腹泻,多发生于外有表热,大便带有恶臭,多为急性腹泻,宜此方。

小儿腹泻,大便为绿色者,亦为热性腹泻,宜用调胃承气汤。所谓寒性腹泻,急性慢性都有,大便无味,所谓吐泻无热,即不发热多属于寒泻,大多出现于虚弱的中、老年人及小儿中。用人参汤及赤石脂禹余粮汤可治之。


2,黄芩汤

方药: 黄芩,白芍,甘草,大枣 (切) 。

病症:赤白痢疾。

人们每遇赤白痢疾,不管其里急后重 (自觉大便催促) 如何,便认为是重病,必送医院,通过检査化验,然后再打针、吃药,颇能耗费资财。不知我们的祖先,早已给我们准备好如此小方,等待我们坐享其成,一般三剂可愈。


3,调胃承气汤

方药: 大黄,甘草,芒硝。

病症:小儿腹泻绿便者 (为热泻) ,成人或者老人有干稀、绿色便者,专治具有口臭之口腔溃疡与一般人的便秘。

一般口腔溃疡,并非中西医难治之病,但亦有方法用尽而不能根治者。此方服十剂得痊愈, 笔者之业师已80多岁,患便秘,服此方三剂即变为正常。

日子多了以后仍患便秘,再服此方,又得效如前。以后往往如此,其丈夫梁老先生年近九旬亦患便秘。服此方无效,给与大承气汤亦无效。对小儿腹泻,绿色便,极效。


4、赤石脂禹余粮汤

方药: 赤石脂,禹余粮。共为细末。

病症:滑性腹泻

煎服法:将药末加水400毫升,煎沸后再煎十分钟左右即可,去渣。如此再煎一次,温服时,可用筷将药液搅混,边搅边饮。因单服药液上清汁无效。可分二次或一次服下皆可。

所邻后院有一王姓老妇,腹泻多年,不能根治。一日求治,自言腹泻极为特别,几粒米饭,或吃一小片苹果,即可招来腹泻大祸,夜间亦不可免,至少要泻3~4次,与赤石脂禹余粮汤,后知服10剂根治,而未再发,老妇极赞中药之妙。


5,甘草泻心汤

方药: 甘草,黄芩,黄连,干姜,半夏,党参,大冬 (切) 。

病症:心下痞硬、胃中不和性腹泻。

心下痞硬,胃中不和性腹泻又可称为非寒非热性腹泻,即便是一般寒性腹泻或热性腹泻,亦可用此方治之。”


6,四逆汤

方药: 炮附子,干姜,甘草。

病症:上吐下泻。

古代称四肢冰冷为四肢厥逆,四逆汤即由此而得名。

此方所治症状为:四肢厥逆、上吐、下泻、身体疼痛等。

本校杨老师于1998年3月11日带她刚满10个月的耿姓白胖儿子求治。杨老师言,今日上午儿子吐了三次,大便了四次、全是水。诊之,脉微有低热,四肢温暖,只是上吐下泻。试投四逆汤一剂,令服两日,告诉她这是成人剂量。次日中午来电话言:今日未再吐泻,只是早晨体温达39度,现在为38.5度。笔者命其晚六点再来电话,六点电话言又降半度。并言药只服一半。第三日晨来电话告知,体温降为37度。余认为服完余药,定能痊愈。

此例单凭上吐下泻,而未见四逆,而四逆汤竟能治愈。


三、腹痛7方

1,小建中汤

方药: 桂枝,白芍,甘草,大枣 (切) ,生姜,饴糖。

病症:盗汗、自汗、小儿腹痛、小儿尿频、腹股痛。

中医把人睡出汗,叫做盗汗。平日无故 (不是因活动、或饮食热物) 而出汗者,叫做自汗,又叫表虚。平日无故而不出汗者,叫做不自汗,又叫表实。小儿的盗汗、自汗,应看成一种病症,大多是缺钙现象。此方又能治小儿经常性腹痛。笔者用此方治小儿夜啼多人和小儿缺钙自汗者多人。

笔者自己患腹痛服之亦有效。

2,小陷胸汤

方药: 半夏,栝楼仁,黄连。

病症:胸痛。

笔者对此方治疗胸痛,早期多作使用,但已不记得此方的临床医案,但只记得咳嗽胸痛,咳嗽药中必配此方。今有一梁姓朋友之夫人,患胸痛,医院检查不出病来,求治于笔者。自言胸下可触及到如枣片大的硬块,按之则痛,不按不痛。如天气不好,有轻微疼痛,向周围放射。

笔者诊后,按结胸概念处方,与小陷胸汤,令服6剂。并说如果有效,可服至痊愈,后又服10剂,按已不痛,已不向四周放射,但硬块还在。

笔者告诉她如再能服20剂,此硬块当能化掉。


3,小半夏加茯苓汤本名小半夏汤

方药: 半夏,茯苓,生姜。

病症:呕吐、妊娠呕吐

世交官扎营中街的杨学彦先生之次女,婚后,妊娠呕吐,甚为剧烈,求治于笔者。诊后,与小半夏加茯苓汤,服二、三剂后,呕吐大减, 随服至痊愈。全家共叹经方之妙如此。此方不仅能治妊娠呕吐,就是治一般呕吐,亦有神效。后以此方治愈多人。


4,附子粳米汤

方药: 半夏,炮附子,甘草,大枣 (切) ,粳米。

病症:寒性腹痛。

腹痛一症,极为复杂。所谓寒性腹痛,即自觉腹中寒冷,而疼痛剧烈者。女子腹痛,大都与月经有关。如无关系,可用此方治之。

70年代用此方5剂治愈了魏姓青年女子剧烈腹痛。最近有友人之妻,65岁,患腹痛。自言此次腹痛,与往常不同, 有胸腔和腹部好像不能相通之感,如饮一 口水,即积聚在上部,胸胁胀满,令人难以忍受,亦无大小便的要求。予以附子粳米汤,服2剂而愈。


5,大建中汤

方药: 蜀椒,干姜,党参,加饴糖或糖稀。

病症:腹中寒或寒痛。

凡遇急性腹症,如肠套迭、肠扭转,都急速送往医院,所以二、三十年均未遇到过此症。我校机械系,有一吕姓女青年教师,自诉:自觉睡后从肚脐进冷气,所以睡觉必须抱着枕头,方觉好些。亦不腹痛,亦不呕吐。笔者与真武汤以祛寒。可是服12剂后,竟毫无作用。

5月26日又来求治,言未见好转, 笔者甚为惊奇。试投大建中汤,令服6剂,如见好转可服至痊愈。后来告知服16剂而得治。


6,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

方药: 厚朴,半夏,党参,甘草,生姜。

病症:腹胀、气痛。

此方治腹部胀满有特效。

笔者用此方时,惟恐其失去治腹胀特性,不敢与他方合煎,亦不同服。此读日本各家医案可知,并非笔者的杜撰。另外,1987年5月2日由朱姓友人引一许姓女中学教师来就医。

患者说:近几日下腹部疼痛不止。曾去过济南市各大医院检查,皆査不出疼痛病原,无法手术。诊之,其他均无异常,惟独下腹部有气一块,笔者诊断为气痛,与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,并言如欲急愈,每日可服2剂。后来告知服3日后,已不再疼痛。3日内共服6剂痊愈。


7,旋复花代赭石汤

方药: 旋复花 (布包) ,代赭石,党参,半夏,甘草,大枣 (切) ,生姜。

病症:噫气。又治胶粘性咳嗽。

此方治疗单纯噫气有神效。

所谓噫气,又称嗳气、打呃、打嗝、呃逆。此症为膈肌痉挛,急促吸气后,声门突然关闭,发出声音。另外,噫气亦有和胃癌有关者。噫气一症,若服旋复花代赭石汤六剂以上,尚未见好转,应去医院检査,如排除胃癌,仍服此方。

#中医# #春日生活打卡季# #春日星能量#

伤寒论,升降出入,无器不有

1.脾胃升降:中焦。脾胃肝胆。

太阳病

(32)里气不和,脾气不升而自下利。此自下利,非邪气入里致病,也非误下。

(33)胃气不降而上逆,用半夏和胃降逆止呕。

(67)心脾两虚,水气上冲。

(131)脾胃升降失调,气机痞塞,心下痞。

(158)胃气虚弱,升降失常,气机滞塞,上热下寒,邪气上逆,甘草泻心汤证。

(159)中焦升降紊乱,气机壅塞,心下痞硬。赤石脂禹余粮汤证。

(161)胃气上逆,噫气不止;土虚木乘,肝气上逆。旋覆代赭汤证。

阳明病

(195)气机升降失常,清阳不升,头目失养、眩晕;浊阴不降,水湿不去,腹满小便难。

少阳病

(263)胆气上逆,口苦、头晕目眩。

太阴病

(273)脾胃虚寒,升降紊乱,浊气上逆则吐,清气下陷则利。阴寒之邪上逆,胸下痞满结硬。

少阴病

(309)中焦升降逆乱,吐利交作。

厥阴病

(358)上热则胃气不降,呕吐;下寒则脾气不升,下利。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。芩连苦寒清热,胃气得降;干姜辛温祛下寒,脾气得升,寒格可解。

2.肾肺心升降:下焦、上焦。肾肺心。

太阳病

(43)表邪内陷,肺气上逆而为微喘。

(63)肺气上逆而喘,用杏仁苦降。

(65)下焦水寒之气欲上冲。

(67)心脾两虚,水气上冲。

(74)水蓄下焦,津不上承而渴欲饮水。下窍不利,水邪上逆,胃失和降,水入则吐。

(76)升降紊乱,吐泻不止,用栀子豉汤调理气机升降。

(127)水停中焦不降,心下悸;水停下焦不降,少腹里急。

(150)清气下陷,下利不止。

(160)下焦浊阴之气上逆,心下痞硬,有气上冲咽感,清阳之气不升,头目失养,眩冒。

阳明病

(242)肺气不降,气喘息促;清阳不升,头晕目眩,既喘且冒,大承气汤证。

少阴病

(303)阴虚而肾水不能上济于心,心火无水以制则上亢,心中烦,不得卧。

每日一文,陪伴中医人成长

标签 伤寒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_赤石脂禹余粮汤原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