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战期间,各国的战列舰各有特色,以下是对它们档次分析的尝试,旨在引发网友们的讨论。我将大和战列舰置于首位,其后是衣阿华级、苏联级、H39型、维内托级,加贺级、天城级、主教级和南达级并列第三,北卡罗来纳级、英国首相级、KGV级和长门级、纳尔逊级、科罗拉多级等并列第四,前卫级和胡德级紧随其后。这些舰艇之后的是众多的一战时期的战列舰。
为何如此排列?让我们一探究竟。
大和级以其世界领先的排水量、最大口径的火炮、最厚的装甲,以及平贺博士设计的优秀舰体,成为稳定的射击平台。虽然其航速只有27节,但已达到新型战列舰的最低要求。其在火力与速度上的优势,足以使其稳居首位。
衣阿华级以其50倍径的MK7型406mm火炮和33节的航速而著称。其强大的火力在面对除大和级外的战舰时均占优势,高速度为其提供了选择战斗的主动权,使其在面对强敌时能够利用高速度取得有利位置,面对弱敌时则能追击。然而,其防护性能相对于排水量显得较弱,且火炮寿命短,散布精度大,这是其主要的缺点。
维内托级专为战列线设计,其50倍径的381mm舰炮在这一档次中性能最强,不仅超过了美国的45倍径MK6 406mm炮的垂直穿深,也逼近衣阿华的50倍径MK-7 406mm炮的垂直穿深。然而,这种设计在纸面上虽然性能优异,但也导致了炮管寿命短和散布精度大的问题。其机动性也不错,最高时速为30节,但存在续航力短的问题。
第三档次的战列舰包括加贺级、天城级、主教级和南达级,这一档次的争议较大。
加贺级作为长门级的后继者,航速与长门级一致,但多出一座双联装炮塔,继承了日本海军的传统,火力极其强悍。其装甲设计也有所改进,舷侧要害部位直接安装了10到11英寸的装甲板,在船体内轮机舱前另安装有3英寸厚的垂直装甲;船头和船尾被3.5英寸的垂直装甲所包裹。加贺级开始,日本海军重视起了水平方向的防护,要害部位有两层水平装甲,总厚度达到120毫米。
天城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加贺级的战列巡洋舰版本,最高航速为30节,火力与加贺级相同。两型战列舰的区别在于装甲设计,天城级的防护明显弱于加贺级,且水平装甲的最大厚度仅为4英寸,炮座、炮塔上的防护也比后者要弱许多。
主教级作为法国的最强战列舰,延续了法国四联装和前向全火力的传统。其火力在档次中居中,采用了大药室和强装药设计,使其具有了接近16_炮的威力。然而,其四联装炮塔影响了火炮的精度,且火炮采用的重弹设计在远距离具有良好的存速。
南达级(1920)火力强悍,而(1939)南达级则在规定吨位内最大限度地兼顾了火力、速度和防护性能。其装备了美国MK6 45倍径406mm火炮,发射美国特有的1224.7kg超重弹,水平穿深惊人。然而,由于炮口初速低,弹道过于弯曲,垂直穿深只强于首相的SKC34,弱于法国和意大利的15_炮,并且精度也较低。其最大速度为27.5节,只是新型战列舰的及格水平。其采用的是重点防护的理念,采用了装甲盒结构,并且采用了内置装甲。
- 随机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