制作毽子的材料和过程如下:
需要准备的物品:一把剪刀、一张长方形的纸、一块方形橡皮或是有些弹性的圆球、一根绳子或者皮筋。
先将长方形的纸以长边对折、再对折一次,然后打开第二次对折后的纸,这样就再对折后的纸中间有一条迹,以这条迹为界,用剪刀从纸的一头开始剪大约一厘米宽的纸条。剪完后,打开整张纸,这样就在纸的两边形成了一排小纸条。
再将那个纸团放在纸的一头的中间部位,慢慢地卷起来,卷完后,两边往中间一挤,使劲挤一挤,就形成了一个圆形的底,用绳子把上面的纸条根部捆上,然后把纸条用手拔一拔,让纸条分散一些,可以变得漂亮点,象一朵花儿似的。
毽子,又称毽球,古称抛足戏具,用鸡毛插在圆形的底座上制成的游戏器具。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体育活动之一,毽子起源于汉代,古代蹴鞠发展而来。盛行于南北朝和隋唐,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,作为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。深受青少年儿童的喜爱,尤其是少年女子。
毽子古称“抛足戏具”,是一种用鸡毛插在圆形的底座上做成的游戏器具。踢毽子中国民间体育游戏。
是一项良好的全身性运动,它不需要任何专门的场地和设备运动量,可大可小,老幼皆宜,尤其有助于培养人的灵敏性和协调性,有助于身体的全面发展,增强健康。由于踢毽运动的娱乐性和灵活性,使它在深受国人青睐的同时,也为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所喜爱。欧洲、亚洲的许多国家都开展了中国的毽球运动。
踢毽子在此时期进一步发展。明代进士、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散文学家刘侗在《帝京景物略》中写道:“杨柳儿青放空锺,杨柳儿死踢毽子。”可见踢毽子已成为民谚的内容,而且发展到数人同踢的技巧运动。
至清未踢毽子已达到鼎盛时期,参加的人越来越多,不仅用来锻炼身体,作养生之道,而且把踢毽子和书画、下棋、放风筝、养花鸟、唱二黄等并提,一些人以会踢毽子为荣。
因此,踢毽子的活动更加广泛,特别是青少年参加者更为普遍,当时就有这样的童谣:“一个毽儿,踢两半儿,打花鼓,绕花线儿,里踢外拐,八仙过海,九十九,一百。”说明踢毽子已经到了相当普及的程度。中国民间踢毽爱好者更是用功苦练,以口传身授的方法代代相传。
- 随机文章
标签 制作毽子的材料和过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