应天府书院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后晋时期,当时在唐哀宗天佑四年(907)之后,伴随唐朝的灭亡和“五代十国”分裂,官学受到破坏,私人书院在中原地区兴起。归德军的南都学舍,由杨悫在赵直的支持下创办,后来戚同文接手并发展,成为了应天府书院的前身。
北宋初期,朝廷急需人才,应天府学舍的学生在科举考试中成绩斐然,吸引了大量文人和学子前来求学,睢阳学舍成为学术交流和教育的中心。然而,戚同文去世后,学校一度关闭。到了宋真宗时期,因宋太祖开创宋朝的应天顺时之典故,宋州改名为应天府,并在1008年,曹诚出资建学,以杨悫旧址为基础,建立了应天府书院,得到朝廷正式赐额。从此,应天府书院成为官学化书院,对其他地方的书院产生了深远影响,被誉为“州郡置学始于此”。
书院在宋仁宗时期进一步发展,被改为南京国子监,范仲淹曾在此任教,使之名声大噪,成为中国四大书院之一。明朝时期,应天府书院经历兴废,但明万历年间,宰相张居正下令拆毁书院,直到明万历二十九年,才在归德府东重建“文正书院”以纪念范仲淹。清朝时期,书院经历了多次修复,最终在2003年,河南省政府批准对宋代原址进行修复,建成现代意义上的应天书院,旨在复原北宋文化,丰富商丘古城的旅游和学术资源,提升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和学者的吸引力。
扩展资料
应天府书院即应天书院、睢阳书院,其前身为南都学舍,为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创办,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国家4A级风景区商丘古城南湖畔,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。北宋大中祥符二年(1009年),宋真宗正式赐额为应天书院,宋仁宗景祐元年(1034年),应天书院改为府学,为应天府书院,庆历三年(1043年)改为南京(北宋陪都,今河南商丘)国子监,为北宋最高学府。北宋初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,唯应天书院设于繁华闹市,人才辈出。随着晏殊、范仲淹等的加入,应天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,位居北宋四大书院之首。
- 随机文章
标签 应天府书院历史沿革